米仓道路线与性质初探(上)

其《符阳废县》曰:

《寰宇记》:县在壁州北七十里,晋、宋宣汉县地,……宋熙宁五年省入通江。

由上可知,壁州以北七十里的符阳县是北宋熙宁五年(1072年)方省入通江的。而白石旧县更在县北百里、州东北二百里,具体在今通江县城以北的文胜乡白石寺,从西魏废帝年间(552-553年)到北宋熙宁五年(1072年),共存在了500余年。又如通江在南宋末年曾分为上通江县(治今县城诺江镇)和下通江县(治今县城以北的永安镇坝村),元朝至元二十年皆并入曾口县,至正四年复置通江县,并移治原下通江县治所,更在白石废县治所西北,直到明朝初年才还治诺江镇。

以上情形在米仓山、大巴山北面亦然。如《嘉庆重修一统志》的《兴安府》卷《古籍目》引《通志》所载广成故县[10],该县位于陕南紫阳县以南六十里,已地近今川(渝)陕边界。又如《太平寰宇记》卷一三八《洋州》“西乡县”条记:

废洋源县在州东南一百八十里,因县北洋水为名,大历元年(766年)为狂贼烧劫,北移于西乡县二十里白湍村,权置行县。

唐朝天宝以前,洋州治所为西乡县城,与今县同。天宝以后,州治北迁兴道县,南距西乡县一百里,洋源县亦于大历元年北移于距西乡县二十里的白湍村,宝历元年(825年)废。是其北迁六十里权置行县于白湍村之前,洋源县故城一直在洋水之源,离西乡县八十里,已近巴岭,从这里越岭沿巴江河谷,即可到白石故县,进而抵达今通江县城。再如据《大清一统志》卷一八六《汉中府》的“廉水故城”目载:该城“在南郑县西南,后魏延昌中置,县属褒中郡,梁大同中省,宋复置。《舆地纪胜》:‘县在府南五十里’。”此为古代米仓道上著名的廉水故城,也明显比南郑更贴近米仓山麓。

米仓山、大巴山两侧上述诸古州、郡、县的设置,显然是当时国家审时度势之战略举措,标志着这些地区在中古的重要发展,可谓其历史上的一个相对繁荣时期。它不仅反映当时开发程度已经较高,有了较为发达的交通,可以从物力、人力和交通条件上支撑这些行政区划的设立,而且必然反过来促使经济和交通的进一步发展。由此可知,连接和通过这些州郡县治所的交通路线,自然是政府人员往还、政令文书递送之正式通道,应具官道性质,至少是官商或曰官民共用之道。同时亦不难想象,由山区交通的必需所致,作为国家工程的栈道,当在这一时期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宋以后,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尤其是政治重心的东徙、北移,使整个蜀道系统的战略地位有所下降,但包括米仓道在内的蜀道系统在宋代却继续呈现繁荣状态,原因有三:一是政府出于传统,仍然保持了对道路系统的管理维护体制。广元清风峡栈道旁石刻云:“淳熙丙午(1186年)仲春,桥阁官刘君用改修。”“桥阁官”一职的设置,明显属于国家对栈道体系保护管理的制度性安排,足可见宋廷对之的重视。二是米仓道等蜀道系统长期作为宋廷抗击金人、蒙古人南下的重要战略孔道,须要确保畅达。三是两宋时期,四川是政府财政的主要支柱之一,南宋时甚至是国家财政收入近三分之一的来源,经济文化发达,居于天下前列,需要发达的交通来承载大量出入的物流、人流。《宋会要辑稿》记载利州路所辖各州、府、县在熙宁十年前的商税场务数据如次:兴元府3,利州3,洋州8,阆州1,剑州7,巴州5,文州6,兴州2,蓬州1,龙州2,三泉县2,集州7,壁州1[11]。其中集州商税场务数量与金牛道上剑州同为7个,仅次于隔巴岭相对的洋州,说明当时米仓道确实非常繁荣,似乎并不输于金牛道。

有元一代,四川经济虽然已不复宋时之盛,但仍然在天下举足轻重。在陕南与巴蜀从行政上完全划离以前,元朝将难江县并入保宁府巴州化成县,属四川行中书省广元路,该路治所仍在汉中沔县东。米仓山南北巴、汉之间的此种行政隶属关系,亦必有畅达的交通为基础。特别要指出的是,元朝是中国古代交通发展的重要时期,以极为发达完善的站赤制度著称,对其当初南下统一全国的战略中发挥过重要作用的米仓道,自然会保持充分的重视。因此,元朝不仅在米仓道上建立米仓关,而且沿线栈道等设施得到兴修维护。(未完待续)

注释:

[1]孙秀丽:《考古徒步五百里,专家险行米仓道》,《中国文物报》2012年3月30日第7版。

[2]黄盛璋:《川陕交通的历史发展》,《地理学报》1957年第4期。

[3]严耕望:《唐代交通图考》,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86年。

[4]如蓝勇《米仓道的踏察与考证》(《四川文物》1989年第2期),李烨、余忠平《米仓道考察记》(《文博》1994年第2期)、雷玉华《米仓道与巴中石窟》(《敦煌研究》2005年第1期)等。

[5]同[2]。

[6]黄盛璋:《川陕交通的历史发展》题注。类似的观点出现很早,如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五六亦在略述蜀道主要路线后即云:“今繇关中以趣汉中,繇汉中以趣蜀中者,谓之栈道。其北道即古之褒斜,南道即古之金牛。而子午、傥骆以及米仓之道,用之者或鲜矣。”是其亦认为米仓道等诸道的重要性远不及金牛—褒斜一线。

[7](宋)乐史撰,王文楚等点校:《太平寰宇记》卷一四〇《山南西道八》“壁州”目,第2722页,中华书局,2007年。

[8](宋)乐史撰,王文楚等点校:《太平寰宇记》卷一四〇《山南西道八》“壁州”目,第2724页。

[9](清)道光《通江县志》卷二《舆地志·古迹》,《中国地方志集成·四川府县志辑》,第63册,第48页,巴蜀书社,1992年。

[10](清)《嘉庆重修一统志》,《四部丛刊续编》,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

[11]据《宋会要辑稿·食货》十六所统计。转引自蒙默等:《四川古代史稿》,第291页,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

(作者:彭邦本 来自《巴中日报》)

THE END
打赏
海报
米仓道路线与性质初探(上)
2012年3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巴中市文化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局等有关部门和学术单位,组织了对米仓道的首次大型考古、历史文化调研考查。由考古、历史……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