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仓道路线与性质初探(上)

不过,交通地理的人文性质使其还要遵循约定俗成的原则,历代记载反映,米仓道网络的线路主要在巴中与汉中之间,分布于今两市地域内,因而此次考察的范围亦集中在这一带。这些线路主要有以下几条:

1.自汉中市的南郑县出发,向南沿濂水谷道,经红庙、喜神坝、小坝、巴峪关(或曰官仓坪)、大坝堡(或曰牟阳城)、米仓关、官坝堡(又称关坝)、令牌子坡、竹坝子、柳湾子、上两、桥亭堡、鹿角垭、甑子垭到底塘堡(今南江县城),之后沿巴河(巴江)又曰南江河谷,经南江县城南的东榆堡、石灰堡、八角垭、沙河堡、淘金堡(赤溪场)、马掌堡、白杨堡(下两河口)、元谭堡,复经今巴州区域内的枣林铺、清滩铺、佛龛铺至巴中。这条路沿线历史时期的地名、地面遗址、遗迹和出土资料最丰富,前引黄盛璋先生称之为“巴江谷道”中“最主要的一条”道路,非常正确。

2.由南郑县出发一路到达喜神坝后,取道挡墙河、贾家河、崖房坪、台上入南江县境,复经焦家河、麦子坪、老君岩、龙神店、抽筋坡、银杏坡、沙滩、阎王碥、头道水、马跃溪、琉璃关到南江县城底塘铺,余下到巴中的路段与上面第一条路线重合。

以上两线均于南江县入川,以下线路则由通江县入川,并沿该县境内的河谷延伸。

3.宋人乐史《太平寰宇记》卷一四〇《山南西道八》记壁州(通江古称,治所即今通江县城诺江镇)“东北至东京三千四百里,东北至西京三千里,北取洋州路至长安二千里,北取洋州兴道县五百四十里。”[7]《寰宇记》此条反映的壁州北向经洋州到汉中的路线,应即循大、小通江等河谷形成的古代通道。其中循小通江者曰汉壁道,其具体路线为:自南郑县东南向经祖师殿、高家岭、牟家坝、马仙坝、青石关、固军坝、天池梁、镇南关、羊圈关、西河口、碑坝、朱家坝,循小通江上源碑坝河谷经今诺水河镇,沿着小通江谷道过板桥口、青峪口、涪阳坝、草池至壁州,再西南向抵达巴中,或继续沿着通江河(大小通江在县城汇合后称通江)南达平昌县。此为米仓道的又一条重要线路。

4.从古代汉中洋州汉水南岸的西乡县(唐前期洋州治所)南向出发,越岭循大通江河谷至壁州的洋壁道。其线路为:从洋州西乡县溯牧马河(古洋水),经峡口、古代洋源废县、大巴关、太爷庙、白雄关、龙池场、白杨关、长坪、泥溪、苦草坝、碧溪场、烟溪场、瓦室镇、长胜、毛浴镇诸节点下抵壁州。一个时期以来,在陕南城固、洋县一带出土的数量可观的商周时期铜器群,和近年来发掘的城固宝山遗址证明,这里历史非常古老,而且经济文化很早就达到相当水平,其南向通过大小通江河谷与巴人的联系互动,应该很早就已经发生。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此线在洋水源头的钟家沟与大、小通江源头邻接,离小通江上源碑坝河尤近,除经小通江河谷的汉壁道已如上述外,亦可于碑坝西南向经草坝进入南江县境,复经沙坝、贵民、黄泥堡、鹿角垭到南江。历史上亦有从巴州经集州走巴岭路赴洋州,并取道傥骆道抵达西京长安的路线,此线比从巴州经集州、南郑取褒斜道的里程更短,唯因傥骆道之重要性位在褒斜道之后,仍以取南郑、褒斜道赴西京为主。

5.洋壁道另外一线:主要循大通江的一条支流即发源于西乡县的白石水,蜿蜒于今通江县瓦室镇的鹿鸣村和长胜村之间汇入大通江后,与洋壁道合,再达壁州。白石水又名白石川,其上源曰青水(或作清水)。《太平寰宇记》载:“青水,一名白石水,东北自洋源县界流入,西南流与诺水合。”[8]青水从西乡起源后流经镇巴、万源境,过竹峪关入通江境,因此,此道从洋州西乡源头起,历长岭、索垭、仁林、洋芋塘、九员关,竹峪关、澌波、洪口、沙溪、白石废县(今通江县文胜乡白石寺村)、长胜、瓦室、毛浴下抵壁州。

以上诸线,固然有主、次之分,但需要指出的是,历史上米仓道的主线也可能并非一直固定不变,而是在以上线路中曾有过因时因故而异的情形。但从较多的文献记载看来,从南郑县出发向南沿濂水谷道,越米仓山岭之后复沿南江河谷经南江县城至巴中之线,较长时期充当了主要线路,这基本是符合实际的。但需要指出的是,历史上集、壁二地长期以来都是行政区划,与米仓道可谓相互依存,因而沿着大、小通江的古道也是通往巴中的重要路线。同时,山区交通亦极具复杂性,一是地域广袤的米仓山区共时性地并存着许多大致南北向的山涧谷道,可供杂居其间的先民族群各自就近取行。二是山区交通易受到自然因素(水患、地质灾害等)或人为因素(如战乱等)的影响,难免会出现主要路径时异而线易的改道现象,这就使汉壁道等线路在有的时期也可能担当起米仓道主线的使命。

由于文献缺略,考古资料也很少,对米仓道的性质学界有不同看法,或认为是民间通道,或认为是商道,或认为是官道或官民共用之道。看来情况比较复杂,在作充分研究以前,尚难一概而论。综合考察各方面的资料,尤其是考虑到米仓道诸线往往是古代巴、汉之间连接各州、郡、府、县治所的主要近捷通道,我们倾向于后说,即米仓道系统至少其重要路线、路段应当长期为官道,或曰官民共用之道。以下谨对之作些初步的分析。

米仓道主线曾长期具有官道性质,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米仓山南北尤其是汉中与通南巴一带长期密切的行政隶属关系决定的,也与五代两宋以前中国政治中心长期在离这一带不远的关中相关。自东汉巴中开始设为汉昌县以后,到南北朝至唐宋时期,今通南巴一带州、郡、县的建置日益增多,隋唐时期达到十多个县。这当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显然是由于这一带经过长期开发、移民,已渐趋繁荣。这既是交通进步所赐,又反过来促进了交通的发展。而其中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当时米仓山两侧一些县及其治所增设很快,并且引人注目地向后世川陕分界线推进。如南江县前身难江县初设于梁武帝普通六年(525年),治所位于今南江县城南江镇以南数十里的八庙乡;但就在其后仅过了十余年的大同年间(535-545年),朝廷即北进至今南江镇置东巴州,下辖安宁、敬水、平南三郡,史载均在巴岭侧,惟治地已无考。

这些新增设的州、郡尤其县及其治所,往往比后世明显更靠近今天川、陕两省的分界线。如道光《通江县志》卷二《舆地志·古迹》“白石废县”目载:

《隋志》:清化郡领白石县。《旧唐志》:魏置,以白石水为名。武德元年属巴州,寻属集州,八年改属壁州。《寰宇记》:在州东北二百里……《郡县通释》云:废白石县,后魏废帝立,以白石川为名。[9]

又云:

县(疑脱“北”字——引者注)百里有旧白石城,周遭石壁可容万人,四隅石门、亭址俱存,有淳熙(南宋孝宗年号——引者注)间题咏。下为白石寺。

THE END
打赏
海报
米仓道路线与性质初探(上)
2012年3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巴中市文化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局等有关部门和学术单位,组织了对米仓道的首次大型考古、历史文化调研考查。由考古、历史……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