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龛“劝农”摩崖石刻摭谈

介绍“劝农”摩崖石刻时,文中不时出现巴州清化郡、化城县等行政区划名称。为什么“巴州”后缀一个“清化郡”?化城县与它是什么关系?绝大多数读者可能都会有这些疑惑。这里有必要介绍一下宋代今巴中的行政区划设置情况,便于读者阅读理解本文。

《宋史卷八十九·志第四十二·地理五》“利州路”条:“府一:兴元。州九:利、洋、阆、剑、文、兴、蓬、政、巴,县三十八。”
引文中的“巴”即巴州。意思是北宋时期,巴州属利州路。“路”相当于唐代的“道”,类似于明、清的“省”。

“……南渡后,府三:兴元、隆庆、同庆。州十二:利、金、洋、阆、巴、沔、文、蓬、龙、阶、西和、凤。军二:大安、天水。”

“南渡”,即“建炎南渡”。康王赵构为躲避北方女真人侵略,于靖康二年(1127)南下到陪都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鸿庆宫祭祀祖庙并即位,改元“建炎”,建立南宋(康王即宋高宗)。引文中的“巴”仍指巴州。

又“兴元府”条:“次府,梁州,汉中郡,山南西道节度。旧兼提举利州路兵马巡检事。建炎二年,升本路钤辖。四年,兼本路经略、安抚使。后分利州路为东、西路。兴元、剑、利、阆、金、洋、巴、蓬、大安为东路,治兴元。”

引文中的“巴”仍指巴州,意思是南宋时期,利州路分为东、西二路,巴州属利州东路。利州东路治所设兴元(今汉中市南郑区)。

又“巴州”条:“中,清化郡,军事。乾德四年,废盘道、归仁、始宁三县。咸平五年,以清化属集州。熙宁五年,废集州,又废壁州,以其县来隶。建炎三年,兼管内安抚。……县五:化城(中下,省集州清化县为镇入焉);难江(上,旧隶集州);恩阳(中下,熙宁三年,省七盘县为镇入焉);曾口(下,熙宁五年,省其章县为镇入焉);通江(下,省壁州白石、符阳二县入焉)。”

建炎三年(1129)后,利州东路巴州清化郡领五县,即中下等县化城县(今巴州区)、上等县难江县(今南江县)、中下等县恩阳县(今恩阳区)、下等县曾口县(今巴州区)、下等县通江县。绍兴年间(1131—1161),巴州清化郡仍领此五县,其中化城县治与巴州清化郡治在同一个地方(即今巴州城区),如同今之巴中市政府与巴州区政府都设于巴城一样。

北魏延昌三年(514)于大谷郡北置巴州。隋大业三年(607)改巴州为清化郡。唐武德元年(618)曾改郡为州,天宝元年(742)又改州为郡,乾元元年(758)再改郡为州。虽然唐代有二百七十四年间都叫州,可有十六年叫郡,所以在《新唐书·地理志》中一个地方往往有某州某郡两个名称。其实一州就是一郡,都是指一个地方。宋代,“巴州清化郡”州郡名连用,均指巴州。加个郡名,只是延续以前的建制而已,或者说设立郡名官员可以封爵使用;还有,州后加个郡名多一些文雅味道,并无实际意义。

针对南龛“劝农”摩崖石刻对皇帝亲耕籍田、号召百姓耕作的记载,查《宋史》核实,结果皆合。南龛勒石时,距《宋史》成书尚早。说明史书的记载是真实可靠的,是信史。

《宋史卷三十·本纪第三十·高宗七》“十五年春正月……辛酉,初置籍田”“十六年春正月……壬辰,亲飨先农于东郊,行籍田礼,执耒耜九推,诏告郡县”与“劝农”摩崖石刻记载相符,是宋高宗中兴后,州(郡)县奉诏举行“劝农”活动之始。巴州清化郡及化城县举办“劝农”活动后勒石以记其盛,目的是宣传君王以农文本、爱民如子的美意。

THE END
打赏
海报
南龛“劝农”摩崖石刻摭谈
《(道光)巴州志》卷十《杂纪志》:“州城外,唐宋古迹最多。相传为当时入京之路。” 这里对引文略作解释。 “州城外,唐宋古迹最多”——即巴州城外东……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