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巧崖摩岩造像考

再说,象通江的这种摩岩造像又绝非当时的壁州一处,仅在四川也还有巴州、昌州(今大足县)等多处。考其造形风格、技法几乎同出一辙.甚至,在巴中的南龛所塑的毗沙门天王像,群众也一样称作是“赵巧夹鲁班”由此产生的民间传说与通江无异。莫非巴州、昌州的黎民百姓或是“石匠”也感“壁州刺史王建”的“洪恩”而为其摩岩造像吗?

而且,通江赵巧岩摩岩造像如果真是王建造像的话,那么,其造型当然应与永陵石室出土的王建像多少有一些相同、相似或相近。可两相比较却无任何一点相同、相似或相近之处。永陵的王建石像,安坐轮椅,其浓眉深目,隆准高颧,薄唇大耳,头戴幞[fú]头,身着赤袍,腰系犀革玉带,与通江赵巧岩造像的赳赳武夫相较,完全两样,这又该作何解释呢?

还有,《新五代史》、《旧五代史》、《新唐书》、《旧唐书》、《前蜀后蜀史》和《资治通鉴》上均无王建看破红尘,饭依沙门的记载,而通江赵巧岩上的“王建”像却左手高擎浮屠,是史籍阙漏?还是其它什么原因呢?

综上可以断言:通江县城西赵巧岩上的石像既非鲁班,也绝不是王建,而应是中唐佛教造像毗沙门天王。

毗沙门天王,俗称托塔天王,是唐代著名战将李晟的化身,是佛门崇奉的战神和财神。从这里可以看出,民间传为石大将军还是有些道理的。“唐玄宗天宝七载(748)赦全国诸道州府于城楼西北隅置天王象”。(((大正藏》第二十一卷第227页),因而,说赵巧岩造像是毗沙门天王不管从时间和方位上说,都提供了佐证。如前所述,造像左手擎一浮图(文革半损,今可窥其大概),亦可证明其为佛教造像无疑。

中唐以降,佛教密宗造像风靡一时,毗沙门天王和千手观音是当时统治者最乐意洪奉的偶像。史载,唐时壁州、巴州、集州、昌州、沪州的僚人不堪压迫,经常聚众反抗,所以会昌元年(846),巴郡太守荣阳郑公在巴州南完山(坡)造天王像,并立碑志其事。

东川军阀韦君靖割据昌州,也在大足龙冈山造天王像,为自己助威壮胆。这些都足以说明,通江赵巧岩石像是当时统治者,为镇压人民反抗,为自己撑腰壮胆,而奉敕[chì]建造的毗沙门天王像。

由于通江城西这座摩岩造像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对研究唐代通江的政治、经济、文化、民俗、艺术都是重要的参考材料,所以,愚以为还是审慎一些为好。尽管“赵巧岩”这个名字于史实不合,但已流传数百年,早已为广大群众所接受。作为一种文物标记,最好不要随便改来改去,即使根据臆想改为什么“王建岩”,也未必能把王建拉进石窟之内。(作者:曾星翔)

THE END
打赏
海报
赵巧崖摩岩造像考
在通江县城西诺江路侧的山崖上,有十余龛唐代佛教摩岩造像,距此不远处又造有一完独立的石像。其象高大伟岸,巍然站立,豹眼园睁,状貌威严,左手擎一浮屠……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