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道平昌段考察记:古道经行尽遗迹

一、马鞍篇

马鞍乡古道线路从北向南如下:

竹筒沟(万源市鹰背乡)——鸡公寨(平昌县马鞍乡中营村三组)——二龙包(马鞍乡小寨村六组)——土地梁(马鞍乡小寨村四组)——大梁上(马鞍乡小寨村五组)——豆鼻(窦壁)寺(马鞍乡小寨村五组)——窑垭口(马鞍乡小寨村五组)——高梯子(马鞍乡小寨村五组)——杏儿垭、城隍庙、石板场(马鞍乡政府驻地)——北山寺(马鞍乡梭岭村)——门垭子(马鞍乡梭岭村一组)——滴水岩(马鞍乡梭岭村)——长地坪(马鞍乡梭岭村)——石香炉(马鞍乡白岩村四组)——学堂塆(马鞍乡白岩村四组)——鹅鼻寺(马鞍乡白岩村四组)——核桃碥(马鞍乡白岩村四组)——风斗(头)垭(马鞍乡白岩村四组)

鸡公寨位于马鞍乡北,海拔1189米,是该乡最高峰。远眺,形似鸡公,故名。“鸡公”头部毗邻万源市鹰背乡瓦子坪村任斋公组竹筒沟,尾部接马鞍乡桂花村南龛寺,腹部为中营村一组。此处也是“一脚踏三县”的地方——左边万源辖地、右边宣汉辖地、前面平昌辖地。寨左是小寨村通往万源市鹰背乡的公路,右边是马鞍乡场镇通往中营村的公路。古道从寨顶跨过。寨顶荒凉冷寂,人迹罕至。四周均为巨大的条石砌成的寨墙,“鸡公”头尾均有寨门。古道从竹筒沟逶迤而来,攀“鸡头”寨门,经寨子边沿,然后由“鸡尾”寨门(由南至北的正门)而下。此处保留着完整的寨墙、寨门。寨墙下是陡峭的悬崖。寨墙既可用于防御,也可作为古道的护墙或挡墙,有人说是荔枝道保存完好的“拦马墙”(防止马匹受惊失蹄坠崖而修建的护墙,功能类似于公路护栏)。寨门右侧的石壁上,有弯曲的深深凹槽,为门杠槽。由此可以推断,当年此处是设卡的,有专人把守,开关寨门,检查、盘问过往行人。荔枝道考察者苟在江称此处是整个荔枝道上目前保存最完好的“拦马墙”,记者不完全同意这种说法——它其实是山寨的附属建筑设施,主要是寨墙的一部分,用于防御。因为旁边是悬崖,防止行人、马驴掉落。从此方面看,可称之为“拦马墙”,但它不是唐代留下来的,是清咸丰年间(1851—1861)建的。寨门外,是一条陡峭的石梯,宽不盈米,长100余米,没有护栏,险象环生,人马难行。

寨顶现存鸡公寺、土地庙遗址,有坟茔十数座,埋葬着寺里的和尚。其他建筑遗址掩埋在荆棘荒草中,难以辨识。令人惊喜的是,记者在鸡公寺遗址上发现了《鸡公寨碑记》。这个碑记是解密鸡公寨最权威的文献。碑记刻在一张石板上,全文如下:

夫寨以避贼,庙以栖神,二者均不可不修也。如本境鸡公寺,高踞山顶,多历年所远近感蒙眷佑焉。自辛酉年间朱贼犯扰,窜入我境,彼时之人无所措手足。于是缘山而上,依神以居。草行露宿间,备尝险阻。幸国政、文佑、文饮、文荆诸公,董率丁男,勒墙砌石,不崇朝而成坚壁矣。贼稍却,鸠工塑玄祖。堂基址仍旧,气象顿新。诸公之益于人神至也。但时久则墙垣倾径,荒则香火息,凄凉莫此为甚。近朝栋公思□代创造之艰,悯斯时庙宇之废,爰邀四围善士,募化各处锱铢,始有功者继仍有绩。初捐粟者,后复捐赀。重修玉宇,再塑金容。神威既镇于北方,圣德更流乎西蜀。矩矱虽非宏敞,灵通备极昭彰。善作善成,善始善终,此之谓也。功竣乃建碑铭于庙内,永垂姓字于庙中,保千秋万载。知前为创而后为因,庻功显名,成人极欢而神极喜。是为序。

苟明先拜撰并书

大清光绪岁次乙未七月上浣日建立

匠师:苟盈□苟朝科

从碑记看,鸡公寺的历史远比鸡公寨筑寨历史悠久。寺建于何年,碑文无明确记载。寨墙及附属设施建于辛酉年,即清咸丰十一年,也就是公元1861年。这之前,并无寨墙。哪怕嘉庆初年本地白莲教乱,也未筑寨。筑寨的原因是“朱贼犯扰”,当地居民义务筑寨,防御“朱贼”,保一方平安。

THE END
打赏
海报
荔枝道平昌段考察记:古道经行尽遗迹
引言 唐天宝年间(742—755),唐玄宗李隆基为满足宠妃杨玉环食新鲜荔枝的喜好,建起一条从南至北专供运输荔枝的驿道。驿道以唐王朝涪陵郡为起点,经子午……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