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记载了平昌县唐代、宋代、元代、明代、清代、民国、中国的名人,由于地理划分的变化,存在与通江、巴州部分名人为同一人的情况,仅供参考。

一、平昌县唐代名人

陈伦:(生卒年月不详),本县五木坎栀子坪(杏儿湾、石马岭)人,肃宗(公元756—761年)兵部侍郎。

陈文汉:(生卒年月不详)本县五木坎栀子坪(杏儿湾、石马岭)人,唐肃宗时户部侍郎。

陈九韶:布政使司。陈一方:辉县知县。

陈元善:庆阳总督。陈九畴:无夥知县。

陈一清:    同知。咸丰7年陈凤碑载。

知县以下职官未录(以下同),墓均在石匠马岭(即史称33座官坟)

二、平昌县宋代名人

陈祥凤:川南总督。

陈九珠:白鹤知县。

陈祐:哲宗(1086—1100)右正言。陈漠:“举人”。

陈九奎:“署金洋县。陈迩逑、陈迩常:在京大夫。

陈竹溪、陈朝凤“石泉知县(先后)。陈××:(字不清)千总。(年岁、籍贯、墓茔、出处均同唐代)。

赵琼瑶:(传说)江口赵家山(赵侠湾,在今双鹿创举一代)后嫁巴州柳津桥古成璧,有四下河南之说。

三、平昌县名人

陈俸舞:兴安州巡狩。

陈祖盛:荆州太守陈××(字不清):守备。(年岁、籍贯、墓茔、出处均同唐代)。

四、平昌县明代名人

陈凤:(生卒年月不详)本县五木坎栀子坪(杏儿湾、石马岭)人。明成化5年(1459)进士,南京刑部主事,著有《蚓呜集》。墓在石匠马岭(即史称33座官坟)咸丰7年建,现完好,

韩国显:(生卒年月不详),平昌县响滩镇龙岩村人。明.进士,初任湖广省布政使,旋调京任吏部天官。其墓文革中毁。

魏方成: (生卒年月和籍贯、科第不详),官阁老,因避魏忠贤之奸,隐居(本县)大寨山脱俗为僧,有残碑可考。

戴时惠: (生卒年月和科第不详),嘉靖时署四川布政史。既罢任,置田宅于本县大寨山下,其地今名戴家沟,有墓碑可考。

陈一濂:(生卒年月不详)嘉靖辛卯(1531年)举人,官陕西武功县知县。

陈一中:(生卒年月不详)嘉清甲午(1534)举人,官陕西酃县知县。后裔说:“一濂为兄,一中为弟”。文载陈凤墓碑。

五、平昌县清代名人

蒲曾英:(生卒年月不详),本县喜神滩人,1729年以拔贡中雍正戊申科举人。乾隆元年 (1736年)修雍正《四川通志》;后又分修道光13年《四川通志》。

严会筵:(生卒年月不详)今六门场八行村人。严出身于中医世家,在响滩、南风、立山、大罗、青龙一带有 “神医”或“川北神医”的称谓。后嘉庆皇妃难产,严献方,妃娩皇子。皇帝赏黄金二千两。在天池山(川、陕连境)修旅店无偿住客,又捐资修六墓孔场。

谢  恩,字朝南,号敬斋(生卒年月不详),本县土兴场人。乾隆庚寅(1770年)恩科举人。随浙江龙游县令,浙江同考官。丙寅(1806年),海贼蔡牵滋扰台湾,谢昼夜筹运粮饷,遂积劳成疾,卒于署,其柩赖士民捐助方归,四子皆成立。

吴道凝(约1728—1810),本县灵山乡草坝村人。乾隆庚辰恩科举人。曾授房山知县、华阳教谕,工书法,擅骈文,所作《巴灵台赋》在国内流传甚广。

吴銮:字云嵋。(生卒年月不详)平昌白衣庵人,

吴铣弟。附监生。考而不中后,回乡孝父母、办团练、修备仓、救饥馑,施医药、置官山,在广福寺、蒙溪桥有功德碑;

张复旦(1778—1853)字云卿,平昌县五木坎人。曾补廪出贡。1837年抚边有功,保 “正六品县正堂”,有龙山诗稿5册问世。

苟正银:(生卒年月不详),字子亮,本县大寨人。清咸丰末以平粤匪功署甘肃何州镇。同治初,“回匪”马化龙作乱,正银(寅)守孤城,力尽无援,全家死难”。

吴铣(1800—1856),号笏丞,平昌白衣庵人,清道光已丑(1829)进士,次年授翰林院编修,后任沙河、东明、长垣、大兴知县, 1844年起任云南署镇雄州、广西武定直隶州知州。1853任澄江、曲靖知府, 1856服丧卒。

唐芝荣,字元润 (1775—1857),本县雷山场人。嘉庆15年(1810)中举,道光5年(1825)以大挑知县授任浙江省缙云县令,后任山东省荣城县令。1850年辞改授涪州(今四川涪陵)学正(掌管学校课试的学官)。芝荣工书法,有“天开金榜”巨幅石刻于巴中南龛石壁上。卒后诰封奉直大夫。

王纪(1819—1869),字竹年,平昌风凉垭燕子窝人。咸丰四年(1854)入巍科(中进士),初授“钦令史司陕西刑部主事”,后授四品京官为“户部主事”,过早逝,光绪追封其父希洽为“朝议丈夫”;其祖王第为“奉直大夫”,故其府第准名为“世大夫第”。

谢一鸣,谢恩次子(生卒年月不详),本县土兴场人。嘉庆已卯(1819年)科举人。清道光12年修《巴州志》,嘉庆(1796—1820)时又修《巴州志稿》,为《四川通志》供巴州底本”。曾为数届知州代序,文名远播。

唐正恩,唐芝荣长子。生年无考,清道光30年(1850)中进士,先后任刑部主事江苏司加“行走、江苏阳湖、陕西淳化、三元、白水、临潼县知县。职中 “建孔庙,修书院,杀水势,开荒种地,筑城掘壕,奖励耕读,兴废除弊,减募僚民。安抚民心。咸丰5年(1855)任陕、甘两省同考官。政声良好。

李英多,字萼村,(生卒年月不详),又名鹗军。平昌县磴子河人。幼承祖训,弱冠入痒食饩,学中犹长西算,两考拢优。后科举废,肆业于绥定某学堂,时修川汉铁路,以精优工程计算而致省工省费,为褒奖,川陕两省执政共荐送比利时学习工程专业5年(弟李英标同学),以优异成绩毕业后再入比大学学习军政,已近业成,劬劳而逝。中外惜之。由翰林余堃为其撰碑,可见先生之文才文德。据《巴州志》559页载:先生遗著有《微积学》、《三角学》、《射影形学》、《物理算解》等,惜无迹矣。见民国12年《巴中志》

冯秉经,(生卒年月不详)派名三纲,字仲雅,别名书域。平昌磴子河人。光绪辛卯科(1891)举人,排行四,人称“冯四举人”。因才华出众,为吏部“大挑一等知县”,知广东开平县,职中政绩誉粤,积劳成疾,久治不愈,乃辞职归里,养病赋闲,直至终老原载《巴州志》

余震,(1875—1930),字东平,洁五子,平昌岳家寺人,少而勤学,资聪颖。15岁入学,18岁中保宁府秀才,光绪甲午(1895)乡试中举。因戊戌变法,众学子“公车上书”,院试未考,被录为“国史馆史馆誊录”。后因文才卓著,经京官荐提任未果,回乡入“巴中云屏书院”深造,民国初,官巴州视学。民国12年为《巴中志》主撰。一九三○年病逝于家中,年55岁。原载《巴州志》

陈先弟,(1854—1938),号梅坡,平昌得胜人。清光绪初年入黉,经岁科两试,获“高科廪生”衔,例授文林郎赐进士出身。无意仕途,自请从教。光绪十年出掌云屏书院山长。后书院改为学堂,曾在苍溪任视学一届,又返巴中中学堂任教员。民国十七年,回得胜家乡,把原有“引胜书斋”改为“引胜书楼”,并入高小,自捐银元一百元、黄谷十石,柏树五十根,粮田五亩建设校园,开办得胜高等小学,自任校长,培养出了许多人才。梅坡先生执教五十年,学识渊博,勤培善导,桃李遍天下,许多高级人才皆出其门下。先生逝世后,众学子立“陈梅坡老夫子之德教碑”,巴中驻军首长潘文华领头署名。不愧为巴山德高望重之杰出师表也。原载《平昌文化名人作品选》

张宗培,字养之,又名觐光(生卒年月不详),平昌张公庙人。少时家境清贫,自幼聪颖,勤学苦读,朝夕不懈。四书熟,韵语通,书法工,文词隽。逢秋闱,不畏长途跋涉,奔陕西考中壬寅(1842)科举人。后因升进有难,即在陕设馆八年,一时桃李盈园。中年回川,在乡里重操旧业,亦是贤名远播,岁至五十而故。原载《巴州志》

冯季岳,(1870—1941),派名三纬,名秉堃,平昌岳家寺人。清光绪时增生。民国初年毕业于四川官班法政学校。1911年在金斗寨创女子小学;继创高等小学堂。因校舍简陋,容生有限。自甘献除自己生活外的全部资财用于办学,带动大批绅士和社会贤达襄捐赞助,于1935年再建新校。据《平昌教育志》载称:“1935年以后,季岳又将学校改建扩充,改名为‘巴中县第九区高等小学堂’,入校学生增至200人左右”。《红军高级将领刘伯坚》一书载称:“伯坚入金斗寨高等小学攻书,是其心中产生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之开端,也是其走上革命道路的起跑点。”原载《平昌文化名人作品选》

陈天益,(1863—1945)千秋乡狮岭村人。幼天资聪慧,勤奋好学,拜师苟清荣习画技及制焰火架。数年后青出于蓝,谢师从艺。为祠堂庙宇彩绘天花板及壁画,人物花卉惟妙惟肖。(作品大部被毁,今仅存沙坝河壁画数十幅)。每年春节期,应邀为本地制作焰火架在各地燃放。所制焰火为圆筒型,高5尺,直径3尺,内装“黄龙摆尾”、“二仙下棋”、“唐僧取经”、“目莲寻母”、“二龙戏珠”、“月里偷桃”、“金盆洗澡”、“太子攻书”、“七星揽月”、“八仙点灯”、“九节金龙”等10余幕不同结构的内容。燃放时,用三角架支撑高悬,远近可见。由火药引线引入一层一层下垂展现,时人称奇。惜后继乏人,其技失传。

六、平昌县民国名人

冯均益,岳家人,国民党的专员。起义后竟无房产、地产。

王三春,长垭人,在陕南一带当土匪20余年,有5个团的土匪武装,他自已任命县长、造货币、收税金,杀人放火,无恶不作,后被冯玉祥部队擒获,蒋介石亲批枪毙,他是全国20大土匪之一。

刘伯坚(1895—1935),谱名永福,号铁侠、铸;国外曾用大野(冶)、毅伯笔名。平昌县龙岗乡人。

冯均琏(1906年-1949年11月30日),字锡瑛,四川省平昌设治局岳家镇人,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第一届立法委员选举中被选为四川省第七选区立法委员。

民国38年(1949年)11月30日,到两路口欢迎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重庆,中榴弹当场身亡。

七、建国后名人

朱兆林(1907—2003),男,汉族,四川省平昌县板庙乡凉水村1社人。建国后,任西南军区后勤部军需部政治委员,西康军区政治部副主任,空军军政治部主任,空军军事法院院长,北京军区空军政治部副主任。1955年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64年晋升少将军衔。

李勃(1912—1992),原名苟兴阳,平昌县马鞍乡人。1955年9月,他被授予少校军衔,并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92年逝世,享年80岁。

韩宗银(1914—1934),平昌县六门乡五马石(凉云村)人。1934年1月,红四方面军第一次撤离江口前一天,县委传达川陕省委关于红军部队撤离后做好地方工作的指示,令韩宗银去岳家区苏维埃召开紧急会议,传达上级指示后当天返回县城随红军大部队撤离。他到岳家后分别通知在乡下的区委成员,会议一直延到晚上才进行。会毕他赶到县城巴河对岸已是次日拂晓,渡口和船只已被国民党军封锁,并在沿河渡口处盘查过往行人。韩得知红军已于日前午夜撤出江口,便返回六门乡从事地下斗争活动。红军撤离后,各地豪绅纷纷组织“清乡团”,大肆搜捕、屠杀红军家属及乡村苏维埃干部和积极分子。五马村的豪绅获悉韩宗银仍在六门场一带活动时,便密告六门“清乡团”团长,于1934年1月的一个晚上,将韩宗银骗在罗家院(凉云村九组)一丁姓家,乘其不备,夺下韩身背的大马刀,绳捆索绑押送六门场太阳庙施以“吊鸭儿凫水”、“烧八团花”等酷刑。韩宗银宁死不屈。清乡团长在韩口中逼不出红军的地下活动情况,即令团丁押送岳家交国民党二十军。途经涌水河,两个士兵将韩宗银拖放在一块门板上,手脚钉上铁钉,放入河中。牺性时年19岁。

蒲大义(1916一1973),平昌县喜神乡人。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1988年获一级红星勋章。

赵兰田(1918-2004),男,汉族,四川省平昌县人。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2004年4月17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86岁。

姜钟(1919—2019)原名姜心登。四川省平昌县得胜镇平江村人。1961年晋升少将军衔,1962年升任总参叁部副部长,1982年升任总参叁部部长,1984年主动申请离休。姜钟获叁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55年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获一级红星勋章。

何云峰(1922—2013)四川省平昌县人。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于光潮,又名于广潮,1936年12月生(据《1988年后授衔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军名录》(2007年版),出生年为1939年),四川平昌佛楼镇人。中共党员。曾任总后勤部军需部副部长。1990年6月-1994年8月任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副校长,1990年7月晋升为少将军衔。

吴伟仁,男,1953年10月出生,四川省巴中市平昌县得胜镇独柏村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

以中国二十五史中的《清史稿》和《清代四川史》、《达州志》、《巴州志》、《平昌县志》记载为准;官吏收知县、“同知”以上。

《平昌县历史名人》有 3 条评论

回复 吾爱巴中 取消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