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州王望山名实考

据现存传世文献看,“王望山”“王蒙山”出现在南宋中期成书的《舆地纪胜》中。该书卷第一百八十七《利东路·巴州·风俗影胜》引郡守杨概《王望山二亭记》“倚东楼而望栏楯之外,若与山相接,太守宜朝夕得游处于其上”句,“王望山”直接出现在时人游记标题中(《王望山二亭记》今佚),“二亭”即白云亭、驾鹤亭。杨概,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任巴州知州,尝在巴州南龛题《大宋淳熙元年六月二十日,巴南守杨概值先考朝请忌日谨赞》诗〔见《(道光)巴州志·艺文志》〕。《舆地纪胜·巴州·景物(上)》“龙洞”条:“在王蒙山之岩腹间,有洞深不可测……”王蒙山即王望山别称。《舆地纪胜·巴州·景物(下)》“白云亭”条:“在蒙山。”蒙山即王蒙山之省写。又《景物(下)》“驾鹤亭”条:“在王望山。世言骑鹤上扬州,盖扬为天下第一,此山亦巴第一山也。”《舆地纪胜》编撰者王象之称王望山为巴州第一山。该书《巴州·古迹》还专门介绍王望山:

在江之北岸。自郡城绝江而登,山高二里许,岩径极险,占一郡之胜。相传云王真人得道于此。真人名蒙,故称王蒙山。旧记云:“唐元宗控白驴至此山,望见京阙,语曰此去京师不远,因改名曰王望山。”

《舆地纪胜》详细记载了王望山方位、海拔、形势,信息量大,内容丰富。由此可知,王望山原名王蒙山,是因王蒙在此山成仙得名;后改名王望山,是因唐元宗至此山望见京师长安得名。

唐元宗即唐玄宗李隆基。两宋时期,为避宋真宗创造的祖先赵玄朗名讳,“玄”改“真”“元”等字,多将“唐玄宗”写成“唐元宗”;清代,为避康熙帝玄烨名讳,亦将“唐玄宗”写成“唐元宗”。

王象之撰《舆地纪胜》,多引宋代以前地理总志和当时的地方志。巴州地方志——《清化前志》《清化续志》所载内容亦被他引用,有时注明出处,有时未注明。因《清化前志》《清化续志》佚,今人已不知他引用的材料到底是出自《前志》还是《续志》。《舆地纪胜·巴州·碑记》:“《清化前志》,教授刘甲编;《清化续志》,教授李钧编。”“教授”为当时学官名。“清化”即清化郡,巴州的古雅称谓——北魏延昌三年(514)于大谷郡北置巴州,隋大业三年(607)改巴州为清化郡;唐武德元年(618)曾改郡为州,天宝元年(742)又改州为郡,乾元元年(758)再改郡为州。唐代有二百七十四年间都叫州,可有十六年叫郡,故《新唐书·地理志》中一个地方往往有某州某郡两个名称。其实一州就是一郡,均指一个地方。两宋时期,“巴州清化郡”州郡名连用,加个郡名,只是延续以前建置而已,或者说设立郡名官员可以封爵使用;还有,州名加郡名仅仅是一地“古雅”的表征,并无实际意义。《清化前志》大约成书于南宋孝宗淳熙年间(1174——1189),《清化续志》成书时间不详,但二志成书时间均在《舆地纪胜》椠板前。由此推论,无论是“王蒙山”“蒙山”还是“王望山”,均出自巴州清化郡本地志书及“图经”的记载。

南宋末年,祝穆撰、其子祝洙增订的《方舆胜览》椠板。该书卷六十八《利州东路·巴州》“王望山”条:“在江之北岸。自郡城绝江而登,山高二里许,岩径极险,占一郡之胜。相传云王真人得道于此。真人名蒙,故名王蒙山。旧志云:‘唐元宗控白驴至此山,望见京阙,曰此去京师不远。故名。’”《方舆胜览》照搬照抄了《舆地纪胜》“王望山”条文字。

《舆地纪胜》所引“旧记”、《方舆胜览》所引“旧志”,即明代曹学佺《蜀中广记·名胜记·巴州》“北龛”条所谓的“《图经》”、清代李元《蜀水经·巴水》所谓的“州志”。《图经》具体指哪一部文献,今已无法查考。唐宋“图经”类文献众多,且绝大部分佚失。学者赵贞指出,《图经》通常包括地图和经文(文字说明)两部分内容,是描述“州郡地理”情况的专门著作。传世《图经》并不多见,其内容多散见于史志、类书及地理书中。就形式而言,往往是经存图亡,通常仅有州郡地理描述的说明文字,至于具体地图则亡佚不存。《图经》资料来源,既有前代史志文献的征引,也有古老相传的旧闻和神异、灵验故事,还有来自民间社会的搜求和采访。官修《图经》遵循一定的格式和体例,且在《图经》“旧本”的基础上,根据地方风土改移情况,不断进行地方志补充或续修,以便更好地反映州县地理方物变化。中央通过地方州县定期报送的《图经》,尽可能对天下诸道州府的民风政情与山川形势有所了解,进而为中央决策提供地理依据。唐代是《图经》地志之学长足发展的重要时期。《图经》的定期造送之制,在五代、北宋仍在继续。在《图经》定期编修与造送中,州县官员兼有纂修当地《图经》的职责,由此使得官修《图经》中以州县《图经》居多,其中州《图经》尤为普遍。基于州府官员三年或五年造送《图经》通例,唐代三百多州府中,每一州府都应编有《图经》。唐代的《图经》是以道、州(府)、县的行政区域为单位而进行编纂的,其中以州为单位编纂的《图经》无论在数量上还是成效上,始终都居于主导和核心地位(见《论唐代〈图经〉的编修》,原载《史学史研究》2013年4期)。《蜀水经》所谓“州志”,即《清化前志》《清化续志》。从史料来源看,再次证明,南宋中后期地理总志《舆地纪胜》《方舆胜览》在编撰过程中,广泛征引相关地方志及《图经》的事实。

元代地理总志《大元混一方舆胜览》卷中《四川等处行中书省、西蜀四川道廉访司·广元路·巴州·景致》“王望山”条,亦沿袭《舆地纪胜》引旧记“唐元宗控白驴至此山”记载,云:“唐元宗控白驴至此山,望见京阙曰:‘此去京师不远。’故名王望。”

地名雅化往往是将自然的地名赋予文化内涵,寄予文化诉求,一般少有将文化地名再赋予自然名称。“北山——王蒙山——王望山”,山名由简单的方位指代过渡到充满神秘色彩的神话传说,从俗到雅,赋予其宗教内容。同时,还将它误名“黄牛山”,讹传后世。

THE END
打赏
海报
巴州王望山名实考
巴中王望山|望王山 作者:周书浩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四川巴中县有过一次“王望山”“望王山”山名之争,缘由当时新修《巴中县志》。有人主张“王望山”说,……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