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巴州清水驿考

二、清水驿在巴州恩阳县

清光绪二年(1876),巴州中在城乡二甲恩阳河新场(今巴中市恩阳区登科街道办事处),居民修建育才书院挖掘出一块石碑,石碑上的文字是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1014)阆中籍状元陈尧咨撰书的《长乐亭记》。石碑的出土,证明了一个文献不载、鲜为人知的历史事实——北宋时期,利州路巴州恩阳县有一个驿亭。到了清代,曾经设置驿亭的地方,当地人叫“新场”;清末,在此修建育才书院(今恩阳中学前身),在出土石碑上发现驿亭的记载,这说明驿亭曾经建在育才书院基址上或附近,也就是今恩阳中学老校区内。(参拙文《陈尧咨与恩阳长乐亭》)

《释名》:“亭者,停也,人所停集也。”驿亭是供行旅休息的地方。为方便行旅——主要是方便帝王的使者和官员走在路上能及时得到休息,自古以来,王朝的主要道路沿线便设有若干亭馆,有人看管,备有粮柴。秦汉时期,路上的馆舍就叫“亭”。亭又有长亭、短亭的区别。长短不是指亭这个建筑物本身的体积,而是指设置亭里程的远近,也就是亭与亭之间的距离。

陈尧咨,字嘉谟,宋真宗咸平三年(1000)状元。历官右正言、知制诰、起居舍人,以龙图阁直学士知永兴军、陕西缘边安抚使,以尚书工部侍郎权知开封府,翰林学士、武信军节度使、知天雄军,卒谥“康肃”,故又称“陈康肃公”或“康肃公”。中学课本里的《卖油翁》就是记述他射箭与卖油翁酌油的事。文章出自大文豪欧阳修之手,收入其笔记小说集《归田录》。

《长乐亭记》是陈尧咨贬官回故里阆州(今阆中)在巴州属县恩阳驿亭迎送友人所作。阆州是巴岭路南段西延线重要节点,其东即巴州恩阳县。阆州、巴州恩阳县相邻。《长乐亭记》以恣肆的想象再现了古人在长乐亭各种分别的情景,感慨人生短暂、聚少离多,抒发离情别绪,属话别离情、鼓励壮行之作。《长乐亭记》写成,陈尧咨将其书于石板上,安排人刻好文字,将石碑立于驿亭内,供歇息的行旅观赏,驿亭亦有了人文含量。日后,便成为恩阳的名胜古迹,供人们凭吊,发思古之幽情。

《长乐亭记》开篇写道:“乐坡,古别离之地也。大中祥符七年,予□□□□,东出迎饯,必登周览,不觉兴叹。”陈尧咨从家乡阆州出发,东到恩阳迎送友人,必经此驿亭。文中的“乐坡”即长乐坡,本在长安城,隋文帝杨坚曾在此建长乐宫,武后圣历元年(698)置长乐驿,在长安城东通化门外,临浐水,西去都亭驿,东去滋水驿。为京师东行主干驿道的第一驿,潼关、武关、蒲津关三道总道口,故公私送迎筵饯皆集于此,至为热闹。恩阳的驿亭本不叫“长乐亭”,陈尧咨撰书《长乐亭记》后,石碑立于驿亭,自此便叫“长乐亭”。陈尧咨移用别处的地名及亭名来抒发情怀,这种“偷梁换柱”或者说“移花接木”的创作手法,目的是转移空间、置换时间,使自己身临其间,达到情感临界点、身体在场感,突出抒情效果,增加文章感染力。换句话说,作为地名的“长乐坡”“长乐亭”,开始仅仅就是一个“所指”或者说意象,后来便约定俗成为离情别绪的符号,成为“离别地”的代名词。由于《长乐亭记》石碑出土时文字就残缺,今天我们只能看出大意。这个驿亭的规制,诸如亭高、形状、建筑材料以及建于何时,均不得而知。其功能是供巴岭路北来南往、西去东来的行人在恩阳避风躲雨、驻足歇息用。

行文自此,笔者认为,北宋时期恩阳县的驿亭就建在唐代巴州清水驿遗址上,也就是说唐代清水驿是北宋恩阳长乐亭的前身。支撑此说的有力证据,即南宋地理学家王象之《舆地碑记目》卷四《巴州碑记》“唐韦苏州诗”条“《送令狐岫宰恩阳县》诗,刻石于县之驿亭”。“刻石于县之驿亭”句,证明唐中期巴州恩阳县就有驿亭,这个驿亭其实就是清水驿的附属建筑。

韦苏州即唐代著名诗人韦应物。《送令狐岫宰恩阳县》是他大历九年(774)任京兆府功曹参军期间,好友令狐岫前往山南西道巴州恩阳县任县令,他的饯别赠慰之作。

驿馆除了交通与文书传达等功能外,其建筑物的廊柱、墙壁亦是文人雅士题诗的好地方。南来北往之人到了驿馆,沿途所见所闻和旅次的心情,一些人特别是文人需外化成诗歌,便在驿馆廊柱或墙壁上题诗留墨,类似今人在旅游地随手写下“某某到此一游”。今天看来,此种写画极不文明,但在古代,于驿馆题诗留墨却是一种时尚。唐代一些诗人至今流传的诗歌有一部分就是在驿馆被过往行人看到后,或转抄或口头传播,逐渐才流布开来。在资讯相当闭塞、个人刊刻诗文集费用十分昂贵的当时,驿馆题诗是传播作品的最好办法(参拙文《邮亭寄人世》)。令狐岫到恩阳后,差遣役吏将韦应物的赠别之作刻于驿亭,让过往歇脚的行旅欣赏(日后,陈尧咨在恩阳驿亭书《长乐亭记》的动机如出一辙),广为人知的同时,也体现了他与韦应物深厚的友情。

《送令狐岫宰恩阳县》诗如下:

大雪天地闭,群山夜来晴。

居家犹苦寒,子有千里行。

行行安得辞?荷此蒲璧荣。

贤豪争追攀,饮饯出西京。

樽酒岂不欢,暮春自有程。

离人起视日,仆御促前征。

逶迟岁已穷,当造巴子城。

和风被草木,江水日夜清。

从来知善政,离别慰友生。

诗分三部分:首四句为第一部分,写腊尽雪飞时,令狐岫尚有艰辛的千里远行,此乃怜友之心;“行行”以下五韵十句,为第二部分,写令狐岫奉命为恩阳县令,是荣耀之事,饯别赴任亦是令人羡慕的事情,按期到职,是恪尽职守之责,此乃慰友之情;末四句为第三部分,写令狐岫到任后,风和水清、草木欣欣向荣的春日景象,并鼓励其为官有所作为,此乃励友之志。全诗充满安慰、鼓励之情,同时,也隐约可知,因巴州偏僻,道路遥远,当初令狐岫是不愿到恩阳任县令的。学者马俊亚说:“与首都的距离通常决定着一个地区的政治地位和生态命运。”〔《被牺牲的“局部”·结语》(修订本),四川人民出版社,2023年2月版〕彼时,巴州恩阳县“去西京一千二百二十五里”(《通典卷一百七十五·州郡五·古梁州上·清化郡》)。到位于“万山之中”、距离长安一千余里的巴州恩阳做官,令狐岫闷闷不乐,不开心是人之常情,可以理解。通过好友韦应物的鼓励,令狐岫最终前往恩阳县赴任。

韦应物(生卒年不详),字义博,世称“韦苏州”“韦左司”“韦江州”,京兆杜陵(今西安)人。历任滁州、江州、苏州刺史等官职。

(作者:周书浩,来自其公众号“巴中文史丛谈” )

THE END
打赏
海报
唐代巴州清水驿考
驿站简称“驿”,又名“馆驿”“驿馆”“邮驿”“邮亭”“馆递”,是古代政府为传递文书、接待官员、转运物资设立的通信和交通组织。有唐一代,驿馆的制度设计、修缮扩……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