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巴州清水驿考

四、清水驿等级、规制推想

据《中国古代邮驿史》记载,唐代的驿站与前代最大的差别是,驿站在驿道上与传舍合一,驿站基本取代了旧日的传舍,驿站的任务由过去只传递紧急文书,扩大到通信、接待、运输等领域:中央与地方公文书信,如诏书、符牒、奏章、谢表等的传递(重要文书安排专使乘驿马传送,一般文书交驿站发递);紧急军情报告;官员赴任,由发传舍改为发驿站(偶有乘坐马车的,但主要是骑马);官员怀柔少数民族、平息内乱使用驿站;追捕罪犯、押送犯人、传报首级、司法审案亦往往派遣官吏驰驿前往;官员前往受灾地区安抚、慰问百姓驰驿前往;征召以及给僧道、贤士等人的特殊礼遇也使用驿站;贡品运输及小物品运输。

驿馆是为王朝服务的工具,平民非有特诏是不能使用驿馆的。唐代的驿馆已绝少接待商旅,因为私人客舍、旅店重要干道和支线均有开设。除少数驿馆外,唐代的驿馆一般都设在州城、县城之外,或倚大道,或傍大江大河。所以说清水驿不可能设在“州南三里”的南龛,而是设于巴州恩阳县治清水岸边,并依据其名作为驿馆名。

《大唐六典》卷五记载唐代“凡三十里一驿”“若地势险阻及须依水草,不必三十”——清水驿作为当时入蜀的金牛道备用线路——巴岭路唯一的驿馆(也是山南西道巴州所有属县之中唯一的驿馆),并未按“凡三十里一驿”的陈规设置,而是采用了灵活、变通的方法设置驿馆。按理说,备用通道是不能设置驿馆的。但作为水陆要冲、繁华胜过州城的恩阳的地理位置太重要了,破例设置了驿馆。

依据驿道冲僻及忙闲,唐代将驿馆分为七个等级。等级不同,配备驿丁、驿马的数量也不一样,驿站的大小也不相同。都亭驿是设在两京(长安、洛阳)的首驿,地位特殊,配备马匹、驿丁最多:马为75匹,驿丁为25人。以下各道所属驿站又分为一至六个等级:各道一等驿站马60匹,驿丁20人;二等驿站马45匹,驿丁15人;三等驿站马30匹,驿丁10人;四等驿站马18匹,驿丁6人;五等驿站马12匹,驿丁4人;六等驿站马8匹,驿丁3人。水驿量事闲要配备船只、船夫,事繁者每水驿配船4只,闲者3只,更闲者2只,每只船给丁2人。依据唐代驿馆的如此分等,清水驿就只能是六等驿馆,也就是最末等驿馆,驿马只有8匹,驿丁3人。其驿馆建筑也相当简陋,规模极小,看起来外观一点也不起眼。

唐代在允许官员(包括文人)利用邮驿通信方面有了重大变化,隋唐以后,官员之间私信往还、彼此唱和等已无障碍。武德元年(618),唐高祖李渊下诏宣布解除官员间禁通音信的命令:“自隋氏驭宇,政刻刑烦,上有猜阻之心,下无和畅之志。遂使朋友游好庆弔不通,卿士联官请问斯绝。……自今以后,内外官人须相存问,勿致疑阻。有遇疾疹递加诊候,营救医疗,知其增损。不幸物故及遭忧恤,随事慰省,以申情好。”(《唐大诏令》卷一百一十)自此官员之间可以合法地通过专门派人和托人捎带书信、诗文等互通音问。一些官员还可以利用邮驿外出的使者捎带口信,代递书信、诗文。唐代官员、文人间的书信和诗文有不少是通过邮驿代替的。除了交通与文书传达等功能外,驿馆其建筑物的廊柱、墙壁亦是文人雅士题诗的好地方。朝廷出于“随事慰省,以申情好”目的,解除官吏、士子“禁言”,他们出游,经过驿馆,都会在驿馆建筑物的廊柱或墙壁上题诗留墨,这就是宋人记载韦应物《送令狐岫宰恩阳县》诗为何“刻石于县之驿亭”的原因。

“唐玄宗时期,唐王朝约有1639个驿站,其中水驿260个,陆驿1297个,水陆相兼驿站86个”。清水驿位于清水边,它到底属于水驿还是陆驿或水陆兼容驿馆?

水驿是驿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设置于水路航道,以船为交通工具,故有别于设置于陆路、以马为交通工具的马驿(陆驿)。水驿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水驿指包括水路驿站及其所依托的水路航道在内的水上驿传系统,狭义的水驿仅指水路驿站。水驿设置皆依水而设,或紧邻河道干道,或为水陆交冲,或为河流交汇处。水驿以船为交通工具,故某个驿站是否为水驿,关键在于其是否有驿船、水手和水驿夫设置。(李家涛《清代江南地区水驿初探》,原载《中国经济史研究》2017年第5期)笔者在地方志及其他文献中未见清水驿有驿船、船夫的记载,故推测清水驿属于陆驿。它因陋就简,不可能具备水陆相兼的功能。

唐代,干线驿道以长安至洛阳一线为中轴线,并分别以长安、洛阳为东西轴心,向四面八方辐射。水驿路线则以长江和大运河为主干。从长安到成都是当时最重要的驿道之一。唐玄宗、唐僖宗先后奔蜀,金牛道由此成为当时的通衢或“政治路”。驿道一般取最短路线,但也有备用的迂回路线。唐代,巴岭路就是长安入蜀的金牛道的迂回路线。在时局动荡等情况下,迂回路线则是保证通行的必要条件,这在日后的宋金战争中得以充分体现。试举一例,清同治二年(1863)秋,四川布政使刘蓉升任陕西巡抚赴西安上任,按照传统的驿路就是走金牛道入陕。这期间,因陕西汉中府宁羌州(今宁强县)被农民起义军占领,道路阻断,刘蓉改走“僻东北路”到巴州,然后从巴州北上,到南江县后继续北上,再翻越米仓山入陕,即经巴岭路北上入陕。刘蓉入陕具体线路为:汉州(今广汉市)—中江县—三台县—盐亭县—南部县—阆中县——仪陇县—巴州(今巴中市巴州区、恩阳区)—南江县—汉中府南郑县。

五、结语

《太平寰宇记》《元丰九域志》《舆地纪胜》《方舆胜览》《资治通鉴》《玉海》《宋史·地理志》等文献未见两宋时期利州路巴州有清水驿的记载,但这并不等于两宋时期巴州未设置驿馆的历史事实。清光绪二年,巴州中在城乡二甲恩阳河新场,居民修建育才书院掘出大中祥符七年阆中籍状元陈尧咨撰书的《长乐亭记》石碑,证明宋代利州路巴州恩阳县设置过驿亭。通过上文考证,此驿亭就修建在唐代巴州清水驿遗址上,唐代巴州清水驿就是此驿亭的前身。到了元代,此驿亭(站)经维修或重修,仍然在使用。《大元混一方舆胜览》卷中《四川等处行中书省·广元路·巴州》“景致”条中的“冰清驿”即此。“冰清驿”明显是对唐代清水驿传抄引起的文字书写错误。到了明代,此驿裁撤。《(万历)四川总志》卷二十《经略志二·驿传》记载,明嘉靖年间(1522—1566),四川按察司副使富好礼奏疏,议允开通巴中驿,后来不了了之。明清时期,巴州就只有铺递。

(作者:周书浩,来自其公众号“巴中文史丛谈” )

THE END
打赏
海报
唐代巴州清水驿考
驿站简称“驿”,又名“馆驿”“驿馆”“邮驿”“邮亭”“馆递”,是古代政府为传递文书、接待官员、转运物资设立的通信和交通组织。有唐一代,驿馆的制度设计、修缮扩……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