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主信仰的渊源与演变

南宋范成大任四川制置使,曾去瞻仰过李冰父子。一是在离堆伏龙观,观中有孙知微所画壁画。范成大记述说:“离堆者,李太守凿崖中断,分江水一派入永康以至彭、蜀,支流自郫以至成都。怀古对崖有道观曰伏龙,相传李太守锁孽龙于离堆下,观有孙太古画李氏父子像。”二是在崇德庙。时范成大“出玉垒关,登山,谒崇德庙。新作庙前门楼,甚壮,下临大江,名曰都江。”崇德庙即今二王庙,始建于南齐武帝建武年间,剑南西川节度使李德裕于唐文宗大和年间重建。范成大曰:“李太守庙食处也。”因李冰疏江驱龙,有大功于西蜀,祠祭甚盛,“岁刲羊五万,民买一羊将以祭而偶产羔者,亦不敢留,并驱以享。庙前屠户数十百家,永康郡计至专仰羊税,甚矣其杀也。”可见其时民间祭祀二王的庙会规模甚大,影响甚广。

从唐宋以来,川主、二郎神的崇拜风行巴蜀,影响甚广。清陈祥裔《蜀都碎事》卷一载:“蜀人奉二郎神甚虔,谓之曰川主,其像俊雅,衣黄服,旁从扈立,擎鹰牵犬,然不知为何神。”“上古禹治洪水,西南经界未尽。迨秦昭王时,秦蜀刺史李冰行至湔山,见水为民患,乃作三石人以镇江水,五石牛以压海眼,十石犀以压海怪,遣子二郎治其事。因地势而利导之,先凿离堆山,以避沫水之害,三十六江以次而沛其流。由是西南数十州县,高者可种,低着可耕,蜀中沃野千里,号为陆海。一日巡视水道,至广汉郡,游石亭江而上,故有马沼河之名。至后城山,遇羽衣徐谓李公曰:公之德泽,入于民也深矣。上帝有命来迎。遂升天而去。今祠岭之西,即后城治,上应毕宿。又有礼斗峰、升仙台之名,要非浪传也。事闻当宁,敕封昭应公。至汉时,加封大安王,以其大安蜀民故也。元至顺元年,更封圣德宽裕英惠王,其子二郎神,封为英烈昭惠灵显仁佑王。而平武县玉虚观,有宋御制封二郎神碑,今见存可考。世以为姓张,为天帝之甥,则流俗传讹也。”

民众对二郎神的崇拜,更是到了狂热的程度,举凡驱傩逐疫、降妖镇宅、整治水患、节令赛会等各种民俗行为,莫不搬请二郎。由于朝廷的提倡,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在灌口二王庙都有朝拜二郎神的盛大祭祀,有关的场景宋人多有记载。石介说:“蜀人生西偏,不得天地中正之气,多信鬼巫妖诞之说。有灌口祠,其俗事之甚谨,春秋常祀,供设之盛,所用万计,则皆取编户人也。”曾巩曰:“蜀人岁为社会,以祀灌口。”而且,灌口二郎神庙的结社祭祀,往往是带着刀枪,使用“戎械”。晏殊《马忠肃公亮墓志铭》中说:“灌口丛庙,一方岁祠,啸聚憸人,并将戎械,跨逾境邑,僭乱仪章。申令革绝,用惩非法。”就是说,灌口二郎神祭祀活动,有大量的民众跨境从各地赶来参加,祭祀活动中民众使用军用武器、甲胄,并进行大规模的实兵演练。

其后,李冰父子又受到历代朝廷的敕封。元至顺元年,封李冰为“圣德广裕英惠王”,封二郎为“英烈昭惠灵通显仁佑王”。清雍正五年,加封李冰“敷泽兴济通佑王”。至此,对李冰父子的信仰亦达到高潮,仅四川境内的川主庙已达172座,同祭李冰、李二郎或赵昱。据嘉庆版《四川通志》《古今图书集成》等史籍所载,成都府西南有江渎祠,祀江渎之神、川主之神。城西南有川主庙,祀李冰,清雍正五年敕赐封祭。城东有二郎庙,祀李冰父子,雍正五年敕赐封祭。城西南有三公庙,祀李冰、文翁、张咏,明洪武中建。金堂县,每年六月二十四日为川主会,祭祀李冰。在灌县,除二王庙、伏龙观之外,城东能源乡西正街有川主庙,始建于清顺治年间,专祀李冰父子。在温江,六月六日至县西二王庙敬祝神诞,远近州县人民多携雄鸡至祠割而祭之。在新都、蒲江、邛州,六月二十四日为“川主辰”,是时士庶聚会庆祝,祭拜川主,亦赛青苗土地,谓之“青苗会”。在大邑,六月二十四日祭川主;如遇岁旱,各共迎川主祈雨,应则签点会首,演剧酬神,谓之“雨神”。在绵阳,二十六日民众于西乡龙门寺祀川主,鬻农器。在三台,渔民舟行者举行王爷庙之祀,王即蜀守李冰。在宜宾高场乡街村有川主庙,兴建于清咸丰年间。在叙州、隆昌、南溪,六月二十四日为“川主会”,祀蜀太守李冰及其子二郎。在纳西、合江、叙永、珙县、屏山等地,六月二十四日祀川主神。在乐山,城北一里的川主庙,祀李冰,明正统中知州冯志学建。又有罗汉村川主庙、谭坝川主庙,供奉二郎神像。此外,尚有轸溪川祖庙、太平乡川主庙、蔡金乡二郎庙、五通镇川主庙、牛华镇二郎庙、西溶镇川主庙等,皆供祀川主、二郎神。在犍为县城东有川主祠,清康熙六十年重建。洪雅县西龟都府,祀秦蜀守李冰。在昭化川主庙,唐时建造,凡旱涝灾蝗,祷之必应,故士人四时祭之。丹棱县城大南街龙神祠,清光绪元年重建,中塑龙王,左右塑桓侯、药王、川主、二郎、土主、花卿像,每岁春秋仲月辰日致祭;县南的川主庙,祀李冰父子,清道光时里人朱绍光募修;县北石桥场的川主庙,清乾隆以来渐次增修,光绪年间复建。夹江县,六月十四日,为川主会;县北有川主庙,祀李冰。县南的二郎庙,原名川主祠,康熙九年复建,祀李冰父子与赵昱。彭山县,六月二十四日为川主会,乡民演剧庆祝,必演戏数十部。井研县,六月二十四日为川主会,是期演戏,或三五日。合川县,六月六日称“王爷生日”。王爷者,秦蜀守李冰。近水业贾必祭之,或演戏,甚至逾旬。县属三江均有是庙,城居、乡居悉祭于家,是日备牲醮焉。江津县,六月二十四日祀川主。在重庆府南纪门内,有川主庙。涪陵县,六月二十四日祭川主李冰,每遇旱年,祷雨立应。万县、大宁县、奉节县、云阳县,乡村川主庙甚多,神为蜀守李冰或其子二郎。每年六月二十四日,川主诞辰,士庶庆祝。綦江县,六月二十四日就平地作坛,宰牲设醮,祀川主神。广安,六月二十四日举办川主会。西昌县,六月二十四日过街梁,迎川主神像巡街,观会者多自远而至。同日向晚,全县市村然火炬无数,大者高及长,小者五六尺。此外,亦有供奉赵昱的祠堂,如乐山龙圣祠,相传为唐太宗赐建,祀赵昱,以九龙滩斩蛟能御灾捍患祀之。城内高标山的土方祠,“明知州钟振改塑赵昱,貌以披发仗剑斩蛟时状耶。”洪雅县东有川主祠,祀隋太守赵昱。青神县东街川主祠,祀赵昱。洪雅县,六月二十四日,祀太守赵昱。

由于川主信仰的活动常常与民俗相结合,各地的川主庙、宫观是定期举行各种祭祀活动的主要场所。川主信仰的活动场所,主要是道教宫观,其名有川主庙,川主宫,川主寺、川主祠,川主殿等,多分布在岷江与大渡河流域,其中,以都江堰与乐山两地最为密集。现存四川地区祭祀川主的场所,多是修建于明清时期的建筑。祠庙中祭祀的神像,多是李冰或共祀李冰父子。在南方,随着四川移民的迁入,道教的传播,川主庙在南方各省都可以见到。尤其是在福建,由于福建民间“好巫尚鬼”,闽南地区多山地丘陵,每年因山洪引起的水灾频繁,闽南又属于沿海地区,百姓多依赖海上经商或出海捕鱼,二郎神作为镇水之神极容易被闽南地区的百姓接受。自明天启崇祯年间建造了祀奉二郎神的闽南灌口凤山祖庙以来,并随着郑成功的将士传播到了台湾。清咸丰年间,灌口小刀会起义失败,首领黄位和军需官黄志信逃亡南洋,也把二郎神信仰散播到了整个东南亚地区。自此二郎神成为闽南地区尤其是闽南灌口、同安,甚至是台湾、东南亚等地区民间尊奉的水神。

其中值得关注的是,川主庙多与四川会馆关系密切。例如:湖北荆州沙市解放路的川主宫,原是四川会馆,至今仍用川主宫命名。贵州铜川的川主宫等等。羌族、白族历史上都有祭祀川主的习俗。在六月二十四日,传说是川主李冰的生日,在这一天要举行川主会,每年六月二十四,以寨为单位举行,祭奉川主。当天全寨休息,穿新戴花,唱歌跳舞,大办酒席,是规模最大的庙会。

川主、二郎神的崇拜,都起源于蜀中。因此,川主庙在过去各州府县以至乡镇,几乎触目皆是。川主一类的民间俗神,在川人中受到如此普遍信仰,可以说是宋元以来巴蜀民间信仰的又一特色。宋人曾敏行《独醒杂志》卷五说:“永康军崇德庙,乃祠李冰父子也……有功于蜀,人至今德之。祠祭甚盛,每岁用羊四万余。凡买羊以祭,偶产羊羔者亦不敢留。永康籍羊税以充郡计。江乡人今亦祠之,号曰灌口二郎。”除了地方官员的祭祀外,川西数十县民众,纷纷牵着羊,背着香烛,络绎不绝地来到二王庙,敬献祭祀品,祈求保护。民间常以东岳炳灵太子为火神,而以灌口二郎神为水神,定于每年的六月二十四日进行祭赛。顾禄《清嘉录》卷六云:“六月二十四日为二郎神生日,患疡者拜祈于蔚门内之庙,祀之必以白雄鸡。蔡云吴歈云:巧制萤灯赛练囊,摩睺罗市见昏黄。儿童消得炎天毒,葑水湾头谢二郎。”

五代高道杜光庭《广成集》中收录了许多祭祀川主的上章祈祷词,有川主太师北帝醮词、川主天罗地网醮词、川主醮九曜词、川主令公南斗醮词、川主周天南斗醮词、川主周天地一醮词、川主太师南斗大醮词、川主相公北帝醮词、川主相公周天后土诸神醮词、川主九星醮词、川主醮五符石文词、川主大王为鹤降醮彭女观词等。这些醮词主要是为王公大臣、信道民众修斋设道所作,为他们祈福消灾,延生保命。例如《川主太师北帝醮词》云:“今以朱阳届候,赤帝司方。南风资长育之恩,四叙叶清和之节。蚕功将就,农务方繁,而疫疠兼行,钲鞞未止,民多殍仆,野困通逃。既投足无场,岂息肩有所。叨居盐护,实切忧伤。更因衙醮之辰,再布诚祈之恳。伏冀神兵助役,荡氛翳于郊畿;云骑腾威,扫疾疠于闾里。生灵有泰,远近无虞。昏雾永销,见三蜀山川之色;浮云自灭,开九天日月之光。厄运蠲平,灾危静息。常倾丹素,以副玄休。”

来源:巴中日报。作者:李远国 田苗苗

THE END
打赏
海报
川主信仰的渊源与演变
在巴蜀地区,关于川主为谁有以下几种说法: 一说川主即大禹。相传大禹治水患有功,受舜禅让继帝位,是夏朝的第一位天子。《史记·夏本纪》载:“天下皆宗……
<<上一篇
下一篇>>